主题:水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化是第一使命——谈水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

【作者】 果天廓 【单位】 中国水利报社 【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发表时间】2020-07-10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水利报社发挥媒体平台优势,承担起水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为水文化的繁荣与创新作出积极贡献。作为水利行业的主流媒体,《中国水利报》如何定位水文化传播的功能,如何认识水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对传播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多年从事水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职工人文素养、促进当前水利工作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把主题上升到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高度。

...[更多摘要]

关于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作者】 彭友琴; 周平平; 杨亚辉 【单位】 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刊名】 水利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10

【摘要】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要求。由于水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管理多元性、功能在用性等特点,目前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管理协作机制、制定标准规范、开展技术人才培养等工作建议。

...[更多摘要]

略论出水文物的保护

【作者】 徐春阳 【单位】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刊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发表时间】2019-08-08

【摘要】

在海洋、江河、湖泊等一切水域内,遗留有古代人类的文化遗迹与遗物。通过陆地调查和海上打捞发掘人类在海洋上活动的文化遗留,来研究古人开发、利用水域的历程,为航海史、河运史、贸易史、造船史、港口建设史、国际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水下文物的调查和打捞工作有其独特的技术和方法,它必须广泛地应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工程技术手段。文章概述抢救性保护修复出水文物的有效方法,包括保护船体和遗物。

...[更多摘要]

大运河大名段建筑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作者】 文涵 【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 【刊名】 硕士论文 【发表时间】2019-05-18

【摘要】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名作为历史上大运河航运的重要节点和漕运码头,其包括建筑文化在内历史文化留下了大运河兴衰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论文以大运河大名段建筑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传承保护民族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重点针对大运河大名段的建筑文化遗产、遗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并就大名建筑文化形成的大运河背景、动因等进行了研判分析,对大名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的原则、布局、路径及环境修复等策略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为今后大名乃至邯郸及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利用,为地方城市发展品位与影响力提升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与服务。

...[更多摘要]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文化遗产的景观地理研究

【作者】 姜姗 【单位】 山东大学 【刊名】 硕士论文 【发表时间】2019-05-09

【摘要】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是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建筑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时间上,同一地区因朝代更迭、审美变迁、科技进步以及自身文化的发展,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建筑文化景观。空间上,同一时间段内京杭大运河建筑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格局特征,反映了不同的地域自然、经济、人文特色。通过系统总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文化遗产的时空动态,复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文化遗产的基本分布情况,分析其差异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系统掌握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文化遗产的现状,从而思考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建成时间分布上看,年代越久远,所遗存的古建筑越少,运河发展越繁荣,所遗存的古建筑越多,从各建筑类型的流变性看,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文化、制度和经济因素;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则主要取决于区域与运河之间的地理关系、各地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政策等因素,而不同建成时期建筑的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历史因素和政策因素。在阐明京杭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遗存及其时空动态格局的基础上,分析大运河山东段的古建筑资源要素和比较优势,对其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模式进行思考。探索的主要对策有:政策法规方面,要做好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遗产保护编制工作,加强保护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法律法规建设;动员社会全民参与意识;专家层面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挖掘文化基因,恢复和保护文化多元性;基于全域视角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价值判断,并对其实施跨越行政界线的全流域整体发展策略。文化与教育方面要建立一个科学普及体系,深入发掘京杭大运河本身的教育价值;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促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自发状态;树立文化自信,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实现对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探索出一种可以继承文化,促进经济转型的发展新方式。探索的主要模式有:复原古城与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建议临清清真北寺与清真东寺联合打造成伊斯兰风情历史文化街区,七级镇古街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在规划中需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并针对城市发展产生的新需求制定相对应的策略,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台儿庄古城以及聊城东昌府区古城进行古城复原,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古城历史遗迹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遗址公园,将临清钞关建立成钞关遗址公园,让社会公众对运河建筑文化产生更多的认知与了解,有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更深层次的体现。

...[更多摘要]

首页 上一页

123 4 5 ... 8

下一页 尾页 共 8 页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