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金坤 【单位】 唐山市水利局 【刊名】 河北水利 【发表时间】2021-06-28
2018年以来,唐山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治用保管生态理念,明确连引用、疏治管治水路径,启动了由8大类、153个重点项目组成的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绘就了全市治水蓝图。经过两年来的治水实践,全市水环境持续改善,初步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的治水格局,赢得了社会各界、城乡群众的广泛赞誉。
...[更多摘要]
【作者】 谢永刚; 唐中立; 马佰玲 【单位】 1. 黑龙江大学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灵渠申遗办公室3. 中共兴安县委党校4. 东北大学 【刊名】 农业考古 【发表时间】2021-06-26
我国治水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水名人的言论、著述及领导或组织治水活动的实践;二是治水工程建设之初的规划、设计以及通过多年运行的管理等实际效果。灵渠作为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已经运行两千余年,仍发挥着航运、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对其治水思想的研究应属于第二方面。本文通过对灵渠的规划理念、设计思路和岁修制度创新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灵渠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使用长久、效益不衰的经典范例,也是我国古代治水经济思想的结晶。
...[更多摘要]
【作者】 翁婷 【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 【刊名】 硕士论文 【发表时间】2021-06-1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已经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也极速得往线上转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也因此不断革新创新,新媒体由此而产生,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营销创新不断涌现,新平台、新渠道、新营销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巨变,由此也催生了各行各业的营销变革和营销渠道策略的创新,同时也给文化旅游产业的渠道营销带来新契机。本文从渠道策略的一系列概念出发,前三章分别就渠道策略、景区渠道策略及新媒体的概念和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并分析了传统媒体时代景区直接和间接营销渠道的结构和策略,以及渠道单一、策略简单等营销瓶颈;进而对新媒体对于景区渠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阐述新媒体在景区渠道策略中的应用。第四章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作为实证案例,详细分析了景区近5年的营销渠道结构和策略演变和优化,同时以旅游营销绩效评估的方法,对景区渠道策略优化后的营销绩效进行评估。第五章基于前面的分析,阐述了景区渠道策略的优化实施建议及保障措施。第六章是总结和展望,对本文的具体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同时指明不足之处及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景区应构建多渠道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直接与间接,多渠道多层级与旅游者实现无缝连接;其次,景区在构建渠道结构中,因根据旅游者的信息获取及旅游决策和预定渠道,相应调整渠道组织成员,突出新媒体渠道对于景区直接渠道构建的权重;最后,景区需要根据不同新媒体渠道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受众,采取相匹配的营销策略。
...[更多摘要]
【作者】 刘洁君 【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刊名】 硕士论文 【发表时间】2021-06-10
京杭大运河山东沿线区域有着悠久的运河文化和城市建设史,古人串联自然水系形成复杂的运河交通网络,改变了山东西部地区的地理交通环境。运河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它作为城市间联系的纽带,将沿线的城市串联起来。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依托于国家重要的交通线路,在资源、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运河作为山东境内最重要的交通线路,沿运城市也成为山东最早兴起的商业城市。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运河山东段沿线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进而引发运河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多视角总结沿运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以探析运河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机制。理清历史城市发展脉络,寻找空间规律,为现代运河城市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分为背景研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运河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三部分内容。论文首先对明清时期山东段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背景进行梳理。运河在山东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元代之前的运河流经山东范围较小,对山东沿运城市发展的影响也不大,元代运河又时断时通,因此交通方式仍以海运和陆运为主。直到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线路,流经山东西部和南部广大区域,运河的畅通促使山东沿线的商业迅速发展。除运河的因素外,经济结构的转型、漕运政策的实施、交通环境的改变也为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是运河与城市互动关系最密切的阶段,也是运河城市发展的繁荣期。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和总结特征:在宏观上通过对山东沿运城镇的类型和形成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沿运城镇呈现“以中心城市为主,中小城镇”联结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在中观层面,山东沿运城市的城址逐渐向运河移动,最终山东沿运城市完成了由“单一结构到双重结构”的演变,实现了由单一的“城”到“市”再到真正意义上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的转变。在微观层面上,城墙由规整的方形到不规则状;街巷结构呈现内城“十字状”,外城灵活多变的特征;在功能布局上,内城以政治功能为主,外城呈现出以运河为中心圈层化布局的特点;在空间节点上,内城的节点受礼制思想而规划,与运河关系不大,外城节点的分布与运河密切相关。最后,以典型城市临清为例探析运河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在运河与城市的关系中,运河只是起到通道的作用,而真正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是与运河相关的物质载体,因此提出运河功能要素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最本质的要素。水运设置了粮仓、钞关、漕运管理机构等,这是城市发展的条件,随之涌现的是商铺、庙会等服务设施,人的聚集和商业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扩展,进而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更多摘要]
【作者】 林佳楠 【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刊名】 硕士论文 【发表时间】2021-05-13
夜间旅游作为日间旅游的延伸和补充,其丰富的旅游内容能够很好地填补日间旅游的空白,夜间旅游能够从多个方面满足游客和居民的精神需求,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充实当地居民的夜间休闲生活。对城市来说,因夜间旅游而创建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能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城市夜间经济,并且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以夜间旅游作为研究内容,探索性地构建了一套夜间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区作为研究地进行实证评价。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夜间旅游进行概念界定,概述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归纳总结出构成夜间旅游活动的要素。其次,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出夜间旅游适宜性的评价指标,建立夜间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模型,共有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9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用层次分级法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基于李克特量表法对每一个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并对最终评价结果进行等级评判。然后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区为本文的研究地进行实证评价,利用模糊综合评分法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最终得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区的夜间旅游适宜性评价得分为4.108分,说明夜间旅游适宜性程度很高,属于优等水平。针对评价结果,本文发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区在夜间旅游方面主要存在着:夜间旅游活动质量欠佳,活动种类不够丰富,个性特征不够鲜明,夜游受到限制等问题。针对不足提出: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夜间旅游业态,满足多种消费需求、创建精品夜游路线,延长营业时间、平衡淡旺季游客量,完善安保服务设施、创造安全的夜游空间等建议。
...[更多摘要]